陳萬能 陳志揚 - 父子創新錫藝人生

 


圖: 陳萬能 陳志揚 - 父子創新錫藝人生


父子創新錫藝人生 突破傳統淬鍊發光

在雲林北港這個工作室裡,兄弟倆早就把刺耳噪音當成美麗音符,專注製作宗教禮器。

三子陳志揚:「從材料進口之後到完成品,幾乎都是要靠你一個人手工,慢慢的去達成,可能同樣的東西做幾十個,那那個動作是完全都一樣的,那你就是培養那個耐力的一個訓練,有些人做久了,就覺得怎麼都是在做這樣的東西沒有創意,沒有那種新鮮感。」

雖然錫藝世家的兄弟們也曾經歷撞牆期,所幸老爸陳萬能對這份工藝的執著態度,深深影響了他們。陳志揚:「『堅持』還蠻重要的,因為畢竟有時候,受到一些經濟或者社會壓力,看輕這樣的工藝之類的,那你一再的堅持你自己的理想,再去突破人們他的一個舊有觀念。」

堅持一輩子做好一件事情,是錫藝工作者陳萬能的使命,青少年時期的他,也是師承自己的父親。錫藝工作者陳萬能:「有『破銅舊錫』能賣嗎,壞的銅、舊的錫、舊的錫,像我們父親那一代因為沒有進口嘛,所以他就從舊貨商裡面去回收,回收再製。」

雖然14歲起跟父親學了3年奠定基礎,不過17歲他爸爸就撒手人寰,媽媽在他19歲也離開人世,成了孤兒的陳萬能,雖然又窮又苦,卻沒有放棄自己。

陳萬能:「我那個時候要做,因為錫器剛好最蕭條的時候,所以我就想了把它創新,創新什麼,本來1對燈跟1對龍燭,你要買2對呀,我就2對把它組合成1對,你買1對的話,就有2對的功能,結果那個時候我很窮啊,到台北的車錢40元都湊不出來。」

到台北龍山寺附近的佛具店,是聽說老闆有財力,喜歡新東西,才孤注一擲,借錢就買了張單程車票。陳萬能:「你沒有看啊,東西你沒有看,你就一直說無效,生意人是現實,很現實,我結果我就說,你看一看,你如果不喜歡,我馬上包起來這樣,我沒有話講,我是鹿港你的好朋友介紹我來的,他聽到那個好朋友,他勉為其難啦,好啦好啦,既然這樣我給老朋友一個面子,你打開來,結果看了他就沒說話 ,那個老闆沒說話,沒有說話那時候我就放下心了。」

結果帶去2組創新龍柱燈,老闆全要了,付了2千4讓陳萬能非常開心,慶幸不用流浪在台北街頭,雖然給了他信心,不過後來卻婉絕了這老闆的好意。

陳萬能:「我板橋國小對面有1間3樓,我們都沒人住,那個給你住,你不要煩惱這個材質的問題,這材料我付啦,你只做就好,我們怎麼分怎樣分,他們三代都來,但是我拒絕啦,為什麼,因為生意人大家都很現實。」

縱使大老闆一家三代都到鹿港禮賢下士,但陳萬能不願被綁住,對於將來可能被揮之即去,或者只能成為小工匠,他寧可自由創作,而住租來的小閣樓,後來成了他的新房。

陳萬能:「我結婚的時候,他們房主是我好友的父親,他對我很疼愛,他說這間閣樓,如果你不嫌棄的話,那你就暫時住在這裡嘛,但是我沒什麼東西,只有1個3尺、寬6尺長的1個草蓆,跟1件棉被,就在這樣子,我就在這裡度過3、4年的歲月。」

縱使是新房,但當時經濟拮据,手頭很緊的陳萬能直說自己很漏氣,因為積欠房租將近半年之久。陳萬能:「欠他們的房租差不多5個月,5個月差不多是1千元這樣子,屋主對我很鼓勵啦,說那你就做一對燈,讓我來擺這樣,他並不是向我要房租啦,這樣很好很好,我感謝他這樣子,所以我的第1件作品就留在這個地方,所以這個地方對我來講,真的來到這邊很感動。」

看到久違的生平第一件作品,覺得很有紀念意義。陳萬能:「大概是26歲左右的作品,是我第1對的作品,那時候我剛從那個燈跟龍燭,把它合成一體的龍柱燈,你看那個龍的眼睛還是用那個小電珠,這是貼純金的,到現在已經有40幾年了、45年以上,你看都還跟新的一樣。」

40年時間一轉眼,雖然作品歷久彌新,不過陳萬能不敢忘的是要跟上時代,要積極創新。陳萬能:「今日的創新就是明日的傳統,今日的傳統就是昨日的創新,為什麼要有傳統,你一定要有創新,然後才有傳統,創新是什麼,符合這個時代的潮流,那50年以後、100年,大家哦、這個就是傳統,這樣子,所以這一句話我就牢記在心。」

除了謹記在心之外,陳萬能也一再對從事錫藝的3個兒子耳提面命。四子陳志昇:「我爸爸有提起就是創新也要符合這個時代的背景,如果你一直守舊的話,人家常講說保持現狀就是落伍。」

陳志揚:「現代人都講求設計,那為什麼神明廳上面的東西,何不做個現代,現在我們當下這個時代的一個風格呢。」

父子對創新有共識,不過長久以來社會大眾對錫器的品質,卻是看法不一,有些刻板印象,還根深蒂固。陳志揚:「人家遇到錫、看到錫 、聽到錫就會說,啊!那個很容易黑、很容易壞的,就是因為那個時代錫匠,為了求生存,把錫料改變了,用鉛來取代。」

不過陳萬能早就解決了這個問題。陳萬能:「我們就用純錫做,它就比較不會變黑,然後加一些銅啦,別種金屬這樣子它比較硬,所以這樣做起來的東西,硬又漂亮,又比較不會變黑。」

解決了變黑的問題後,還有另一個業界相輕的問題,對錫藝也頗有殺傷力。陳志揚:「在一個學術界這方面的領域,甚至於以一個金工的一個專業領域來講,錫一直被認為是一種民俗,甚至一種人家在補鼎,那種是流通的,非常本土的那種情況的老師傅而已。」

雖然金銀珠寶等金工業,自古以來備受重視,不過陳萬能在錫藝的這條孤獨道路上,決定要突破框架,將宗教禮器跟藝術創作並重,希望父親手中傳下的工藝,能夠發揚光大。

陳萬能:「這一尊大概8個多月,跟我這個小兒子完成的,這個龍袍的裡面的龍紋都是他敲的,還有像這個就是青銅還有黃銅,黃銅跟錫合金,就是青銅,所以商周以前的青銅器誕生,就是錫跟銅合金,它是千年不壞,我們殷墟出土的就是這樣子。」

至於陳萬能目前最大的藝術雕塑,則是展現力與美,象徵風調雨順的的四大天王。陳萬能:「差不多2年,2年的時間,因為花的材料也是最多的,還有這麼大形體的掌握,那很困難,手跟頭還有身材,每一步驟都要分解然後結合,這創作的方式,跟紐約的自由女神是一樣的。」

陳萬能的好手藝,除了人文藝術創作,獲邀展覽跟典藏的數目不少之外,國內外許多廟宇也都能看到他的錫器,對於典故,信手拈來就能琅琅上口。陳萬能:「龍、台語叫做龍,所謂的神明要有靈,神明要有靈,我們用錫、錫燈,就是惜丁,燈就是添丁,添丁發財的意思,生兒子的意思,廟宇的這個比較大的,這個差不多壬戌年到現在差不多30幾年,我30幾歲做的,那時候用電鍍的,用電鍍的剛剛有真空電鍍的時候,那時候電鍍很流行。」

70歲的陳萬能,14歲起將近一甲子錫藝人生,創新創作至今沒有停歇,讓他在民國100年,被文建會指定為「人間國寶」,是國家重要傳統藝術的保存者,不過對於作品,他自信中帶有謙虛。

陳萬能:「認真講,我每一件都有瑕疵,我有瑕疵為什麼你要完成,但是那個小瑕疵,沒有關係,不傷大雅的,那一件最好,當然是每一件最好,每一件最好,最主要的評審是什麼,就是收藏家。」

只是現在讓收藏家跟親友掛心的,還是身體健康,希望他一定要多多珍重。陳萬能:「早上我在焊接那個爐,那個直線那就有影響,你手會抖啊,你掌握不準那個線,因為抖會抖這樣。」記者:「醫生怎麼說?醫生怎麼說?為什麼會抖?」陳萬能:「沒有去找過醫生,年紀老了就會,嘿嘿,我是感覺到說自然的退化。」

還好膝下有3個兒子繼承衣缽,幫爸爸分憂解勞,他們也希望台灣的錫藝文化,更廣為人知。陳志揚:「當然這個東西,不單只是侷限於宗教禮器,我們還是可以回歸到我們食用的食器,可以吃的、可以用的、可以接觸的東西,而不是放在那邊,讓人家觀賞的一個功用而已。」

陳志昇:「當然是拓展這個事業,不要侷限在台灣,看能不能拓展到國際上面,讓更多人去認識我們台灣的一個特有的工藝。」

過去的破銅舊錫,經過了不斷創新淬鍊,讓錫藝不只在廟堂發光,也可以成為台灣人文藝術的代表作。TVBS 2012/03/25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rene 的頭像
    rene

    傳說

    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