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君玲 - 孝女白琴登BBC

台灣最知名送葬者劉君玲

1哭傳3代 新孝女白琴登BBC


  
  台式送行者  ▲台灣傳統殯葬風俗有許多的陣頭演出,意義在於恭送往生者一路好走,國外媒體爭相報導這有別於西式喪禮的台灣特色。

 台灣獨特的「孝女白琴」登上了國際媒體。英國廣播公司(BBC)廿六日作了大篇深度報導,詳細介紹台灣特別的喪葬文化,並訪問以扮演「孝女白琴」為業的劉君玲。這篇報導深受網友注意,一度登上BBC即時新聞分享排行榜第二名。

 BBC報導,雇請「專業人士」在儀式中嚎啕痛哭是台灣喪禮的一個特點,劉君玲就是從事這種「哭喪」職業。這個因應台灣傳統習俗而生的哭喪行業雖已式微,但因有劉君玲這些新生代的加入,有可能轉型並再生。

 對西方人而言,哭喪是一種奇怪的文化,他們無法理解,在送別往生者的喪禮中,為何要找一個以哭謀生的人來痛哭流涕。劉君玲解釋,這是台灣的特殊習俗,希望為死去親人辦一個充分表達哀傷氣氛的風光儀式。

 她並說,死者家屬有時哀傷過度,在喪禮中反而哭不出來;或在外地的女兒無法及時趕回,這時就需要雇請「孝女白琴」,在喪禮中帶頭痛哭,帶動在場人士的哀傷情緒。

 BBC記者問到為何她隨時能擠出淚水時,劉君玲堅稱,她的哭都是真情流露,「參加每一場喪禮,我都必須把喪家當成自己家人,把自己的感情放進去。」

 劉君玲從事哭喪行業可說是家學淵源。她的祖母和母親都以此為生,從小她就常跟著母親去哭喪,耳濡目染,她也跟著模仿。後來父母親都早逝,留下祖母獨力撫養三個孫子女,為了分擔家計,劉君玲十一歲(應為十八歲)那年就開始扮演「孝女白琴」。

 如今劉君玲已卅歲,台灣喪禮形式也有了很大演變,不但要哀傷,更講究熱鬧,甚至請出電子花車和脫衣舞。但這難不倒從小苦練歌仔戲身段的劉君玲。在喪禮前半段,她以妖豔打扮上場,連唱帶跳,甚至劈腿、下腰、翻筋斗都來;隨後她再換上帶頭套的白袍,在死者靈前哭得像淚人兒一般,一氣呵成,絕無冷場。

 劉君玲不但能趕上時代潮流,也有生意頭腦。她和哥哥已成立公司,招募廿個年輕貌美的女生加入,參加一場喪禮的表演價碼超過台幣一萬七千元。劉君玲說,她絕不會離開這個祖母留給她的行業,她會把祖母教給她的繼續教給別人,把這一切傳承下去。http://news.chinatimes.com/focus/501012910/112013022700109.html

 

孝女白琴登BBC

孝女白琴登BBC  

台灣最知名送葬者劉君玲!「孝女白琴」哭喪文化登BBC

台灣獨特的「孝女白琴」登上國際媒體!英國廣播公司(BBC)26日以「台灣最知名的專業送葬者」為標題(下圖/取自BBC網站),專訪以「孝女白琴」為業的劉君玲,大篇幅詳細介紹台灣傳統葬禮常見的「哭喪」文化。

BBC 報導說,別人叫你哭你就哭,這非常不容易,但雇請「專業人士」嚎啕大哭是台灣喪禮中的一個特色。「台灣最知名的專業送葬者」(Taiwan's most famous professional mourner)劉君玲就是以此為業,她每天都在不認識的人喪禮上痛哭。

孝女白琴登BBC
台灣最知名送葬者劉君玲!「孝女白琴」哭喪文化登BBC(圖/BBC網站)

報導認為,對於西方人而言,他們無法理解為何要特別找一個人在喪禮上大哭,認為這是一種奇怪文化。劉君玲對BBC記者解釋,這是台灣的傳統習俗,希望為死去親人辦一個充分表達哀傷氣氛的風光、盛大喪禮。

報導提到,「孝女白琴」,被某些人認為利用眼淚賺錢,視為將悲傷「商業化」,頗具爭議性。劉君玲表示,按照傳統習俗,死者需要生者高聲送行,才能順利投胎轉世。

BBC記者好奇,劉君玲每天為不認識的人奔喪,難道不會擠不出眼淚來嗎?甚至詢問有時是否「假哭」?她肯定地表示,自己都是「真哭」,「參加每一場喪禮都投入自己感情,把喪家當成自己家人,大家都在啜泣時,我會更悲傷。」

報導介紹,現年30歲的劉君玲,她的祖母和母親就是以孝女白琴為生,從小耳濡目染之下,她18歲開始扮演孝女白琴。BBC認為,雖然哭喪行業目前在台灣已經逐漸式微,但在劉君玲這些新生代加入後,有可能轉型重生。ETtoday

 

影片: 孝女白琴登BBC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